发布时间:2022-03-28 14:19:28
小时候,听父母说爷爷家有一个紫铜火锅,酸菜丝在火锅里会变成绿色。
从父母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,爷爷家的火锅是挂锡的里子,外皮紫铜,下面较窄成底座形,中间开一洞,里面可容木炭,上半部比较宽,呈圆锅池形,中间是烟囱,与下面的火灶相通。
母亲说火锅使用的次数并不多,也就是在冬天有酸菜的时候,确切地说是正月的时候,肉类相对比较丰富,火锅才得以大显其用。
有诗为证:比邻春酒喜相对,薄肉酸菜火一锅。海菌千茎龙五爪,何特效腰腿疼痛灵胶囊是保健品吗家风味比人多。诗中的“薄肉”是指切如薄纸的各种肉类,“海菌”是指产于海拉尔的鲜菇,“龙”指飞龙鸟,足生五爪。
父母曾多次说起在老家吃火锅的热闹和食材,在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到了热烈的气氛,仿佛嗅到了从遥远处飘来的浓浓香气。父亲不无向往地对我们承诺:以后让你们吃一顿让酸菜变绿的铜火锅。
为了吃上父母口中的火锅,我们姐妹在母亲的指点下练习把酸菜片得薄薄的,切出线一样的细丝,把缓到既能切动又不瘫软的生肉切出纸一样薄的肉片。几年下来,火锅虽没吃上,我们姐妹倒是练得一手好刀功。
据记载,满族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。清太祖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,为了节省时间,让大家把猪、羊、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熟。后来清军入关,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中原。到清代中叶,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,于是和珅便提议办千叟宴。乾隆说天太冷,怕老人们受不了,和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。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地吃了顿饭,回去都夸皇上圣明。因此,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。
爷爷的紫铜火锅大概就是这个典故的产物。
满族火锅有其独特的食用方法,结合秘方配料并综合煮、炖、焖、煨的烹调方法制备,具有鲜、香、滑、软、嫩等特点,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,肥而不腻,鲜而不懈,淡而不薄,口味醇厚,颇具满族特色。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大沿火锅,即锅有沿。锅沿上可放麻酱、韭花酱等各种调料小菜,其中黄瓜和精肉切丁炒制而成的咸菜更是不可或缺的佳肴。锅内汤中加酸菜、肉片,众人围坐而食,四季皆宜。现在流行的火锅更具特色,即把白肉、血肠、酸菜、粉丝等备好后,把锅端上餐桌,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,将其取下,坐上火锅,把燃着的炭火盆放在锅下。也有人家备用宽沿大火锅,把火锅放在火盆上特制的支架上。每人一个酱碟,内放调料,就餐人盘膝而坐同食,别有一番风味。
父亲说他在鞋铺当学徒的时候,正月初一到初五,讲究特效腰腿疼痛灵里面有激素吗三顿锅子两顿席。可见当时吃火锅在满族中是十分盛行的。
20 世纪 70 年代爷爷去世,父亲回老家料理丧事,母亲猜测父亲兴许能把爷爷家的铜火锅带回来。因为这么多年来,尽管父亲经常靠借债养活全家十几口人,但还是时常给爷爷寄钱。虽说奶奶不是亲奶奶,看在父亲经常寄钱的份儿上也不至于不给父亲留一点儿念想。几天后父亲竟空手而归,没看见期盼已久的铜火锅,全家人小心翼翼地不敢多问,毕竟想要老人的遗物不是什么光彩的事。母亲试探着问:“火锅没拿回来吗?”父亲郁郁地说:“火锅没了。”听说父亲承诺的能让酸菜变成绿色的火锅变成了泡影,此时的我们要多失望有多失望,而父亲那歉疚的神情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。后来听说奶奶变卖了爷爷的家产,投奔住在抚顺的亲生女儿,火锅也不知去向。我虽没见过奶奶,也不知道她长什么样,这时却在心里对她有了些许恨意。
转眼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,市场经济让物质得到了极大丰富,仿佛一夜之间火锅遍地开花。春节回家,父亲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一个紫铜炭火锅,说今天吃一顿正宗老家火锅。惊喜之余,我们议论说现在市场上卖的电火锅又省事又干净,父亲却说正宗火锅就是烧炭的,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。于是我们姐妹各显身手,把父亲准备的猪、牛、羊肉切得薄如纸,酸菜切得细如丝,精心熬制的鸡汤满屋飘香,麻酱、腐乳、韭花酱、肉丁黄瓜丁炒的咸菜等调料和小菜看着就流口水。席间,父亲提及当年想让我们吃顿火锅却一直没吃上的遗憾,总觉得对我们是个亏欠,既然现在有卖的了,怎么也得买个属于自己家的火锅,了却几十年的心愿。瞬间,浓浓的父爱让我们的心震颤不已,父亲一诺千金的践行让我们自愧不如。这顿火锅品尝的不仅是口留余香的人间美味,也是父母几十年释然的心结,更是浓浓的父爱和亲情。
有一次我和父亲唠嗑:“等我退休了开个正宗的满族火锅店,你穿上满族服装,坐在门口给我招揽顾客行不行?”没想到一辈子没做过生意的父亲欣然答应,不苟言笑的脸上特效腰腿疼痛灵里有激素吗露出开心的笑容。
多年后,我去沈阳,父亲说:“沈阳离抚顺不远,你顺便去一趟,看看奶奶。”我满心不乐意,因为不是亲奶奶,又没见过面,谈不上有感情,加上不给父亲火锅的事我还耿耿于怀。父亲说:“不管怎么说,人家在老杨家一回,陪爷爷好几十年,孝敬她是应该的。”于是我带着父亲给奶奶的钱去了抚顺。没想到从未谋面的奶奶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,那时她已是 80 高龄。奶奶接过仿佛带着父亲手上余温的钱,老泪纵横,她边抹眼泪边说:“没想到老了老了得了二儿子的济,又不是亲生儿子,还对我这么好,你爷爷活着的时候你爸就常给寄钱,你爷爷走了他还惦记着我,你说我那时咋就不把那个火锅给你爸呢?现在后悔啊。”听了奶奶的哭诉,我的恨意顿消,真应了父亲那句“人怕见面,树怕扒皮”。
我在奶奶家里住了几天,帮她把捡来的旧报纸整理好推到收购站卖掉,帮她劈完所有的烧柴,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她做点儿事情,也好对父亲有个交代。偶有邻居来,奶奶就有些自豪地告诉人家:“这是我孙女,从吉林省那边来的,来了就帮我干活儿。”
如今,父母已经不在了,可每每回想起紫铜火锅的故事还是感慨不已,正是: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作者简介:
杨兆芬,1956 年生人,吉林省抚松县退休干部,喜欢文学,偶有作品获奖,闲暇时喜欢旅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