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2-03-11 14:20:42
肾病综合征(NS)是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、高度水肿、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。可由多种病因引起,分为原发性、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,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,由多种病理类型构成,包括:微小病变性肾病、膜性肾病、膜增生性肾炎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,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/3和大部分儿童。
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明确的原发疾病,包括:感染、药物损害、毒素及过敏、肿瘤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及糖尿病等。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/3和儿童的10%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。
大量蛋白尿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,也是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,指成人每天尿蛋白排出量大于3.5g。早期一般不易发现,往往发展到水肿,患者才去就诊。也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,高血压、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可加重尿蛋白的症状。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时,就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。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,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,从而造成水肿。患者易产生感染、高凝、微量元素缺乏、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、高脂血症等并发症。
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,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、对症治疗、免疫抑制治疗和并发症治疗。一般治疗时患者应适当休息,避免到公共场所和预防感染。病情稳定者适当活动,防止静脉血栓形成。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消肿、利尿、降低尿蛋白。临床主要用激素类与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。有些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,通常要辅助使用一些益气补肾的药物。如用黄芪滋补肾气,缓解风肿症状。
男子肾病综合征多次复发,用中药降蛋白消水肿康复
患者xxx,男,24岁,广西人,在广州工作,6年肾病病史。6年前,刚满18岁,无明显诱因出现了严重的双下肢水肿,体重增加了几十斤,走路困难。到当地县医院就医,检查发现尿蛋白(++++),被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。
医生说,这种病很难除根,需要住院治疗,可能要伴随终生,要有心理准备。家人听后有些心理崩溃。也没做肾穿,首次用激素类药治疗,住院30天后,激素显效,水肿消失、尿蛋白转阴。但在4个月后,病情复发,水肿再次出现,24小时定量尿蛋白达到了6g。家人觉得病情不简单,决定到广州看病。广州的某医生诊断结果一致,用激素类药物治疗,并进行消肿治疗。15天后水肿消退,复查24小时定量尿蛋白 4g,出院后继续服用药物,坚持了4个月不敢减量,但是,尿蛋白却始终没见缓解。
无奈之下,患者听说某诊所治疗好,去看病。用了一种神秘的偏方,据说这偏方把很多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降下来了,患者开始尝试。服用偏方后,尿蛋白没降下来,水肿却更重了。到当地医院检查,发现肌酐升高到了300umol/L。由于发现及时,停掉了偏方,肾功能没有遭受严重损害,肌酐下降。后来了解到偏方里含有激素,别人的尿蛋白降下来了。患者先前已经用较长时间激素,激素已经失去了效果。激素并不会导致肾衰,不知道偏方里还有其它未知的肾毒性药物,导致了急性肾衰竭。
患者去了多家医院,吃了不少药物,尿蛋白依然降不下来。患者在朋友的介绍下,来到某医院就医,检查发现尿蛋白(+++),被诊断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,经中西医专家会诊,采用西药治急症,中药治慢症,提高缓解率,防范复发。由于患者已经出现了激素抵抗,大剂量激素效果不佳,还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。激素剂量减半,联合用免疫抑制剂,联合用中药。初期主要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,如生地、连翘、黄芪、党参、茯苓等,减轻激素副作用,阻断足细胞病理损害。巩固阶段主要用固本扶正的中药,如黄芪、菟丝子、巴戟天、芡实等,提升抗病能力、降低复发风险。由于肝脏首过效应会减弱内服药的药性,外用中药,提升药效。治疗18天,尿蛋白转阴。患者出院后继续遵医嘱服药,定期复查。近期第9次来复诊,24小时定量尿蛋白0.22g,病情保持稳定,未复发。患者每天打篮球,身体逐渐强壮。虽然期间感冒过几次,工作期间也感觉疲累,却没有复发。
医生表示,肾病综合征患者早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只要能有效阻断致病的免疫复合物的侵害,并保持致病物质不再沉积,肾脏细胞会逐步恢复,控制住尿蛋白,达到长期缓解。在缓解后,不要放松对感染和劳累的预防,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肾脏的特效腰腿疼痛灵产生不良影响。
中医如何治疗肾病综合征?
肾病综合征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%~90%,在成人中亦占20%~30%。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白。近年来,研究表明,本病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。西医从50~60年代开始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,70年代又采用大剂量激素进行冲击疗法,虽然使本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60%~70%下降为4%~7%,但是,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较明显。
中医专家张振忠称,中医没有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,然据其症状可归属于“水肿”、“虚劳”范畴。《灵枢?水胀》篇所载:“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肿,如新卧起之状,其颈脉动,时咳,阴股间寒,足胫肿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”颇类本病症候。《素问?汤液醪醴论》还提出了“去菀陈噩……开鬼门,洁净府”的治疗法则。隋朝《诸病源候论》云:“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,脾肾虚则水妄行,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。”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。明代张景岳提出以“温脾补肾”的大法治疗本病。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:
1、风邪外袭。主证:头面水肿,甚至全身浮肿,身重,汗出,发病前期伴有发热恶寒,咽喉肿痛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治则:宣肺解表利水消肿。方药: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。组方药:防己、黄芪、茯苓皮、白术、大腹皮、生姜皮、陈皮、双花、地肤子、桑白皮等,水煎服,内服。加减:颜面浮肿加浮萍、麻黄;咽喉肿痛加双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。
2、湿热壅盛。主证:全身水肿,经久不退,面红气促,口渴发热,或口渴而不欲饮,四肢困重,或尿少,小便频数灼热,或皮肤疮疡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则: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。方药:五味消毒饮合疏凿饮子加减,组方药:双花、连翘、地丁、蒲公英、制商陆、槟榔、椒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赤小豆、泽泻、秦艽、羌活等,水煎内服。加减:发热明显加蛇莓、白花舌蛇草、蚤休;口粘不爽,身困重加藿香、佩兰。
3、气虚血瘀。主证:水肿或轻或重,尿色红或镜下血尿,气短汗出,眩晕,腰痛,神疲乏力,肤色黎黑,或有纳差便溏,舌体胖,舌边有齿痕,脉细弦。治则:益气活血,健脾利水。方药:防己黄芪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,组方药:黄芪、防己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桃仁、红花、丹皮、熟地、泽兰、香附、茯苓、泽泻、三七、竹叶等,水煎内服。加减:偏于阳虚选用附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、生姜;腹胀、尿少加五皮饮;喘不得加葶苈子。
4、脾肾阳虚。主证:水肿以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,甚至全身高度水肿,胸胁饱满,短气不能平卧,腹胀大,面色恍白,形寒肢冷腰酸神疲,腹胀便溏,舌体肥胖,苔润,脉沉细。治则:温肾健脾,通阳利水。方药:实脾饮加减,组方药:制附子、干姜、泽泻、大腹皮、广木香、白术、木瓜、厚朴、白蔻仁、甘草、生姜皮等,水煎内服。加减:偏于阳虚选用附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、生姜;腹胀、尿少加五皮饮;喘不得加葶苈子。
(东方红星,文/李烈,医师/张振忠;约2800字)